為國之柱啟唐之先
李虎(?—551年),字文彬,隴西成紀(今靜寧縣)人,唐太宗李世民曾祖父,西魏“八柱國”之一。
關于李虎的氏族,各種討論極多,觀點紛紜,著名史家陳寅恪先生認為李氏可能是趙郡李氏之“破落戶”或“冒牌貨”,劉盼遂等則認為李氏出自鮮卑拓跋部。這些觀點影響較大,但認識尚未統(tǒng)一。我們這里并不認可,而主要依據(jù)謝啟昆《西魏書?李虎傳》來介紹。更何況,不管是冒牌貨還是鮮卑血統(tǒng),其最終的托身之族還是隴西李氏。
李虎出于北涼王李暠一系(其根在隴西李氏),是李暠的五世孫。北涼滅亡之后,李暠的子孫遷至平城,其中李歆生李重耳,李重耳曾任北魏弘農(nóng)太守;重耳之子李熙曾任金門鎮(zhèn)將,鎮(zhèn)守武川。因為鎮(zhèn)守武川,所以李熙及其家人從此長住武川,與高歡一樣,都成了生活于武川的漢族軍人。由此推理,在北魏時期,李寶及其家人的地位最高,他們出將入相,位極人臣;而李重耳及其家人則地位相對較低,李熙甚至淪為武川居民。
在當時,淪為武川居民,確實不怎么好,因為隨著北魏統(tǒng)治重心的南移,北方邊鎮(zhèn)被長期冷落,甚至于衣食難繼;但長遠來看,移居武川卻給李氏帶來了夢幻般的朋友圈,這個朋友圈,可謂豪貴之極,因為北周皇室宇文氏、隋皇室楊氏、唐皇室李氏,都發(fā)跡于武川;圍繞著三大皇室,又催生了多少豪門貴戚!武川就是“六鎮(zhèn)”中最為獨特的、走出公侯將相最多的大鎮(zhèn)。
李熙之子李天錫任幢主(皇宮內的禁衛(wèi)武官)。由此推理,李天錫之子李虎可能早年生活于洛陽。年輕時,李虎好讀書,善射術,輕財好義,得到賀拔岳的賞識。賀拔岳是對北魏末年政局產(chǎn)生重大影響的人物,甚至是關隴集團的最早奠基者,所以,李虎受賀拔岳器重,是其人生發(fā)展的關鍵一步。不過,賀拔岳發(fā)跡于懷朔鎮(zhèn),其與李虎的最初交集,令人費解;蛟S是賀拔岳在洛陽做太學生時,即與李虎相識?
正光四年(523年),懷荒鎮(zhèn)人民造反,掀起了“六鎮(zhèn)之亂”的序幕,由此一發(fā)不可收拾,六鎮(zhèn)、關隴人民揭竿而起,北魏的江山烽火遍地。朔州人爾朱榮招兵買馬,賀拔岳、高歡等均參與其中,逐漸實力大增。永安二年(529年),爾朱榮進軍洛陽,發(fā)動“河陰之變”,沉殺胡太后,大權獨攬。在這個過程中,賀拔岳立有大功,被晉升為假衛(wèi)將軍、左大都督,跟隨賀拔岳行動的李虎也晉升為寧朔將軍、屯騎校尉。
高平(今固原市)人萬俟丑奴發(fā)起了關隴暴動,進軍關中。賀拔岳、侯莫陳悅便率軍西進鎮(zhèn)壓。賀拔岳的手下,有宇文泰、李虎、侯莫陳崇、趙貴、于謹、寇洛、王雄、赫連達、達奚武、若干惠等將領,戰(zhàn)斗力極強。在擊敗了萬俟丑奴之后,賀拔岳便留鎮(zhèn)隴右,成為關隴一帶的最高軍事統(tǒng)帥;李虎則被任命為左軍大都督,成為賀拔岳倚重的軍事將領。這時,“關隴集團”已現(xiàn)雛形。
可惜的是,賀拔岳很快被侯莫陳悅殺害于高平,李虎遇到了他人生的一大坎坷。還好,宇文泰已經(jīng)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優(yōu)秀統(tǒng)帥,所以,李虎繼續(xù)輔佐宇文泰,統(tǒng)領這支關隴集團的最初班底和骨干。永熙三年(534年),宇文泰、李虎等攻殺侯莫陳悅,威震秦隴。為了與盤踞鄴城、自稱丞相、擁立孝武帝元修的高歡相抗衡,宇文泰另立元寶炬為帝,定都關中,自稱丞相、都督中外諸軍事。從此,北魏一分為二,東西對峙,以宇文泰為中心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也正式形成。
但是,關西宇文泰的西魏實力明顯偏弱,從代北帶來的原鮮卑老兵也逐漸凋零,西魏如何才能迅速增強兵力呢?宇文泰實行了兵民合一的府兵制(陳寅恪稱之為“關中本位政策”)。為便于管理,將府兵分掌于八柱國:安定公宇文泰、廣陵王元欣、隴西公李虎、趙郡公李弼、南陽公趙貴、常山公于謹、河內公獨孤信、彭城公侯莫陳崇。“柱國”為最高武官,八人中,宇文泰總攬一切,元欣屬于照顧性質,其他六人均為百戰(zhàn)之將,李虎排第一,或許與受唐代文獻的影響有關,但無論如何,能登上柱國之位,足證此時的李虎確實成為西魏最關鍵的武將之一。
不過,就李虎參加的戰(zhàn)事而言,比其他幾個柱國都要少。今可知者,唯有大統(tǒng)四年(538年)的東、西魏金墉城之戰(zhàn)。東、西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,是洛陽一線。金墉城為洛陽城內的曹魏故城,本年,東魏大將侯景、高敖曹包圍金墉城,破壞洛陽。宇文泰親自率軍追擊,與侯景、高敖曹在河橋、邙山展開大戰(zhàn)。侯景久經(jīng)沙場,高敖曹是當時最為勇猛的武將,在東魏軍中地位僅次于高歡。老道的宇文泰調集最精銳軍隊集中攻殺了高敖曹,取得了大勝。但東魏的接應部隊及時趕到,所以,東魏殘余部隊得以安全撤退。在這場大戰(zhàn)中,李虎所領是后備軍,并未在前線接戰(zhàn);當然,說后備軍無功勞,那似乎不合適,因為任何一場戰(zhàn)役,后備軍都是必備且關鍵的組成部分。
金墉城之戰(zhàn)后,再就很少有李虎參戰(zhàn)的信息了;蛟S是李虎主要在鎮(zhèn)守后方,又或許他在負責軍隊的其他工作,但無論如何,作為國家的柱國,他不可能十余年間都在賦閑。大統(tǒng)十七年(551年),李虎去世。北周建立后,追封李虎為唐國公,這個封號,也成為后來唐朝的國號。
有意思的是,《魏書》《周書》《北史》都不為李虎立傳,這讓人費解,因為李虎位極人臣,更是李唐皇室中赫赫有名的先祖。對此,有人說是因李虎事跡較少,這似乎難以服人,因為史書中比李虎事跡蒼白者太多了;汪壽寬先生認為,是唐初史家害怕文字獄,所以未能給李虎立傳。這是有見地的。
另外,1929年,天水市清水縣出土了《李虎墓志》(全稱是《隋上州刺史李虎墓志》),因與西魏柱國李虎同名,許多人便認為是同一人,經(jīng)汪壽寬先生考證,可以確定此李虎非彼李虎。(執(zhí)筆:清輝編輯:王麗娜)